• <p id="rlops"><strong id="rlops"><xmp id="rlops"></xmp></strong></p>
    <p id="rlops"></p>
  • <tr id="rlops"></tr>

      1. 關鍵字:肥料  化肥
        發展“中醫農業”,走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之路, 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做貢獻!
        時間:2017-12-16 15:04:07   來源:中國新型肥料網    作者:華文閱讀數:

        360截圖20171216150638647.jpg

           為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大力發展中醫原理、技術和方法在農業上的應用(簡稱“中醫農業”),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愿與各國人民和科學家一道,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為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和“農業走出去”戰略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農業,從遠古走來,伴隨著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發展,一直走向未來。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經濟、社會、科技的任何變革,不斷使農業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不斷使農業產生新的瓶頸和解放。當前,針對資源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可持續發展等壓力,積極發展“中醫農業”,融貫古今、中西合璧、探索發展,是建設中國及國際特色生態農業的理論創新和現實選擇。

          一、“中醫農業”與生態農業內涵外延一致性分析1生態農業的現狀及走勢

          放眼世界農業發展歷程,農業大體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石油農業(當代農業)和生態農業四個階段,當前正處在從石油農業向生態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石油農業一方面帶來了農產品大幅增加和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美國是石油農業的代表,依靠高投入、高產出,1930-1990年,小麥單產提高了1.45倍,玉米單產提高了5.12倍,1950-1975年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4倍;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效應,土壤侵蝕與板結、化肥農藥過量使用、環境污染等問題。由此,相對于石油農業,以有機農業為基點的“生態農業”理念橫空出世, 20世紀30年代、40年代產生于英國、美國,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全球共同響應,可持續農業也得到了普遍關注和認同,生態農業作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組成部分,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實現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立足當前,著眼未來,隨著生態農業基本理念和時間空間、產業鏈條、技術創新等不同維度的不斷融合交叉,生態農業將會形成更多的機制模式、理論方法。

          2中醫農業的興起與發展

          回顧歷史,審視當下,展望未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之路如何發展,是當前政府部門、科學界和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實現融合發展、互補共生,是探索生態農業的重要嘗試和實踐。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生態”一詞源于希臘、泛指生物體及其之間的普遍聯系,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中醫農業”一詞應運而生,成為有志之士、專家學者加快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應用,必將成為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農業”是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于農業領域,實現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的跨界融合,優勢互補,集成創新,產生“1+1>2”效應。“中醫農業”的具體應用,能夠為農產品產地水、土、氣立體污染綜合防控和改善產地環境,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是我國乃至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嶄新路徑。

          3二者一致性分析與探討

          生態農業的內涵是指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它要求一二三產業融合,形成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生態、社會的效益統一,達到農業生產的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一般認為,生態農業具有四大特點:綜合性、多樣性、高效性和持續性。而中醫農業具有三大特點:一是系統性,即著重農業生態系統以及生物體各部分的內在聯系,這是農業內部保持各組成部分之間相對穩定和諧的本質要求;二是綜合性,即形成多方面、多層次的復合效應,也就是通過綜合的手段,達到綜合的效果;三是整體性,即作用范圍是整個的、全部的,強調覆蓋所有生產單元和種養循環鏈。從生態農業和中醫農業的基本含義分析,二者本質上是一致的,原理上是相通的,方法上是可借鑒的,技術上是可共享的。從二者的內涵、外延分析,狹義上講,二者內涵有所差別,中醫農業強調中華傳統醫學在現代農業中的具體應用,是古為今用、融貫古今;而生態農業則強調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在改造傳統農業中的具體應用,是洋為中用、中西合璧。但廣義上講,二者外延基本一致的。

          4當前發展“中醫農業”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在中央強農惠農政策推動下,我國農業現代化成果顯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為國民經濟發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不斷提升。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逐步建立?傮w上看,我國農業現代化已進入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梯次實現的新階段。

          要清醒認識到: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主要是通過體制改革和惠農政策推動,現在到了依靠科技創新引領的新階段。二、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推進,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更加凸顯,1.消費結構升級與農產品供應結構性失衡、2.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與發展方式粗放、3.國內外農產品市場深度融合與農業競爭力不強、4.經濟增速放緩與農民增收渠道變窄、5.發展動力轉換與科技創新成果供給不足等。另: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仍有較大差距。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新動能的產生應當樹立創新思維,將與農業相關的傳統領域和現代科技融合,產生新的發展動能,可以帶來農業發展新契機。

          二、中醫農業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基本作用1中醫農業理論研究的必要性中醫不僅能醫治人類的疾病、保障人類的健康,而且其原理和方法對所有動物乃至所有植物都有醫治病蟲害、促進健康生長的作用,并能有效地改善農產品產地環境和質量。盡管中醫原理和方法在我國農業上的應用也很早,但很長一段時期由于我們比較依賴化學農業,忽略了中醫原理和方法在農業上的作用。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在相關研究與實踐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許多成果和經驗,但目前植物性藥品在農業上應用較多的是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加大中醫原理和方法在農業上的應用,將5千年古老的中醫文明化作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不竭動力, 使中醫農業成為我國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

          2中醫農業技術研究的迫切性中醫農業技術體系和應用模式可以在“兩藥、兩料”(農藥、獸藥、肥料和飼料)四個領域廣泛應用,即利用中醫原理和方法將動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礦物元素研制成促進動植物生長、防治動植物疫病的營養物質或藥劑配方,可以有效實現有機生產、降低藥物殘留。目前在很多地方,化學藥劑的使用給農業生態系統造成了很大破壞,給中醫藥農藥在農業上的應用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例如,由于連作大棚蔬菜面積的不斷擴大,蔬菜生產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危害蔬菜生產的蟲害、病害也越來越嚴重,病蟲害的抗藥性越來越強,再加上不合理的使用化學農藥甚至是高毒農藥,不但破壞了作物的根系,也破壞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存環境,打破了土壤平衡,造成惡性循環,致使病蟲害防治越來越難,迫切需要施用中醫藥農藥進行綠色防控。

          3中醫農業案例研究的實證分析中醫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農業生產實踐自覺或不自覺的就會將中醫理論方法應用其中,產生了許多典型案例和良好示范?茖W研究表明,,利用中草藥、微生物等制成的肥料、農藥和飼料,既改善農產品的產地環境,又保障農產品的優質高產。案例之一:一些功能性微生物菌肥,能有效的促進作物根系發育,具有很好的改良土壤板結的作用。菌種繁殖過程產生大量的多種活性強的代謝產物,還能與土壤中的農藥殘留及重金屬產生螯合物,使其不被植物所吸收,有利于解決農產品重金屬超標問題。同時,利用微生物菌肥來減少水稻田里溫室氣體甲烷的排放。案例之二:從多味中草藥萃取的生物制劑,不僅可以補充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和活性物質,而且可以為植物提供全程保健和病蟲害有效防治,可以取代化學農藥、化肥的使用,逐步改善土質、水質和生態環境,已經在水稻、小麥、玉米、蔬菜、果樹、茶等農作物生產中應用,取得了明顯效果。案例之三:利用發酵提取技術,萃取中草藥物質作為肥料元素,制成生物肥料,既能使玉米、大豆、水稻、小麥顯著增產,又可有效提高糧食品質。案例之四:采用復合中藥生物飼料,結合動物生長需要,既可解毒排毒,又可均衡營養喂料,效果十分明顯;中草藥植保、動保產品可有效取代化學農藥、獸藥,為動植物提供病蟲害綠色防治。

          4目前中醫農業研究進展中醫原理和技術方法在農業應用目前在全國發展迅速,同時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影響,取得了豐富的理論(包括機理研究方面等)、實踐經驗和成果。各地在生產實踐中創造了許多“中醫農業”的新技術與新方法。

          全國約380萬家農業經營主體,有1/3左右在做“中醫農業”相關工作,1/3左右在創造條件做“中醫農業”相關工作,基本上所有相關企業都有意愿做“中醫農業”工作。中醫農業研究與推廣工作也日見成效。從已得到的資料和信息表明“中醫農業”技術與方法生產的農產品具有提升質量,保護生態,色、香、味俱佳,多種養生功能,延長保鮮期等優勢。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在相關研究與實踐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許多成果和經驗。例如:用遺傳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方法來提高藥用植物營養液的藥效。最近,“中醫農業”科研團隊發現,在藥用植物提取液復配劑處理后的農作物中表達了3000多個功能未知基因和3—5個功能未知化合物。這個發現為解釋“中醫農業”農產品高產優質,色香味俱全,具有功能性和保鮮期長等優勢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進一步的機理研究打下了基礎,是“中醫農業”研究中的重要進展。

          三、中醫農業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運作機理

          1.基于中草藥配伍原理生產農藥獸藥、飼料肥料以及天然調理劑。

          目前,這方面已經研制成功的產品已廣泛應用于水果、茶葉、水稻、瓜果和蔬菜等種植業和養羊、養牛、養豬、養雞、養魚等養殖業。例如,植物保護液既可以提供作物營養,又可以防控病蟲害,其有效成分為全新的生物活體,可以使作物恢復到健康生長狀態,減少有害生物對作物的侵害,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力和調節作物健康生長的作用,能增強作物的抗逆性,達到優質、高產的目標,連續使用不會產生抗性,不破壞生態環境。

          2.基于中醫健康循環理論集成生態循環種養技術模式。

          例如動植物生態鏈環轉化技術將全域營養源經過多重生物轉化,借助多種生物體自身純天然的生物降解、合成、富集和沉積作用等,轉化形成綜合營養素體系。再如,應用新型高效活性生物技術生產無激素、無抗生素的生物飼料進行畜禽養殖,加上農業廢棄物秸稈膨化發酵飼料的配合喂養,可以形成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種養良性循環高效模式。

          3.基于中醫相生相克機理利用生物群落之間交互作用提升農業系統功能。

          當前,大面積單一作物種植是造成農田病蟲害和土壤養分失衡的主要原因。通過帶狀種植,既不影響機械化操作,又可以實現農田生物多樣化并提升農業系統功能,從而達到減輕病蟲害、自然培肥土壤的目的。目前,“中醫農業”基地在這方面有成熟的模式。例如,在安徽黃山“中醫農業”基地的茶園里,采用喬灌草立體種植,利用動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驅蟲、殺蟲、引蟲、吃蟲;茶園種植的草本植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夠抑制雜草生長,無需使用除草劑;利用茶葉的吸附性和喜歡適度遮陰特點,種植花香、草香、果香植物為茶葉增香,又可以為茶樹適度遮陰,為茶樹創造一個適宜的健康的生態環境。

          四、中醫農業是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

        中醫農業符合現代農業建設戰略需求

         

          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調結構、轉方式、保安全、降成本、節資源、優環境的任務日益迫切,亟需運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大力推進中醫農業,破解農業農村困擾難題和制約瓶頸。我國高度重視民族醫藥和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2號)》《國務院關于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通知(國發〔2016〕15號)》,強調:“加快中醫藥科技進步與創新”“研發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新食品原料、藥食同源食品開發和應用”“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發展中醫農業既符合我國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戰略需求,也符合優化農產品供給側結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需求。

        各國探索實踐形成多種生態農業模式

         

          自“生態農業”概念誕生以來,國內外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探索嘗試,取得了積極進展,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不斷涌現,形成了許多可復制、可借鑒、可應用的推廣模式。英國A.霍華德上世紀30年代初提出有機農業概念并組織試驗和推廣,得到了廣泛發展。美國J.I.Rodale在 1942年創辦了第一家有機農場,并于1974年成立了羅代爾研究所,實行自我封閉式的生物循環生產模式;80 年代初,提出了“可持續農業”的新農作制度,1988-1990 年提出了“低投入持續農業計劃”和“高效持續農業計劃”,推行農牧結合和殘茬還田免耕技術。法國1972年成立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1997年實施“有機農業發展中期計劃”。日本提出“環保型農業”發展計劃,并于2000年制定有機農業標準,探索出再生利用型、有機農業型、“三位一體”型等生態農業模式。德國近年來廣泛發展“工業作物”種植,每年扶持研發經費約3000 萬美元,種植面積在1996 年50 多萬公頃,為化工和造紙工業提供了原料。所以,世界各國分別從自身國情出發,結合現實需要和未來需求,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中醫農業引領我國未來生態農業方向

         

          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方興未艾,各級各地都進行了不斷探索和實踐應用,形成了一系列應用模式。據報道,2002年農業部征集到370種生態農業模式或技術體系,并遴選出北方“四位一體”、南方“豬-沼-果”、平原農牧林復合等10種技術模式予以推廣應用;目前,立體種養、物能多層次利用、“貿-工-農-加”綜合經營、水陸交換的物質循環生態系統、多功能污水自凈工程系統等成為了生態農業推廣應用的主要技術模式。隨著中醫農業的起步和發展,其技術體系也日臻成熟,主要包括:基于中草藥配伍原理生產農藥獸藥飼料肥料以及天然調理劑、基于中醫健康循環理論集成生態循環種養技術模式、基于中醫相生相克機理利用生物群落之間交互作用提升農業系統功能等三大技術。中醫農業技術體系的廣泛應用,能夠降低農藥、化肥、獸藥的使用量,防止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開發功能性農產品,優化食藥同源“大食物”戰略格局。因此,中醫農業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是現代生態學原理與中國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產物,是推動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現實路徑和理性選擇。

          五、發展中醫農業的政策建議

          要實現“中醫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充分發揮“中醫原理和方法農業應用國家試驗區”示范和引領作用,必須正視目前“中醫農業”行業標準、管理體系、監管認證、規;、產業化和市場開發方面的不足,積極引進和借鑒其他農業發展方式的成功經驗和理念,將資源優勢、關鍵技術、先進經驗和理念整合,把“中醫農業”發展作為農業供給側生態轉型的重要方式、提高中國農產品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使其在農業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政府主導,統一認識,高度重視。隨著經濟發展,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背后,環境和健康問題相伴而生,食品安全問題成為近年來社會的焦點。2017年頒布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提出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普及營養健康知識、建設營養健康環境、發展營養健康產業為重點,“中醫農業”產品作為安全系數最高的食品,具有廣大的市場需求。同時“中醫農業”生產過程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倡導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強調可持續發展,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的良好實踐模式,應得到政府和民眾的廣泛認同、支持、推動。政府在推動“中醫農業”的發展中應發揮引領作用,將“中醫農業”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普及教育和宣傳,并成立專門的辦公室,頂層設計確定目標,制定國家層面的“中醫農業”發展規劃,引領和推動“中醫農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第二,制定“中醫農業”行業標準,構建統一認證監管平臺。加快制定“中醫農業”生產規范及產品標準,設立專門機構對“中醫農業”的生產、物流、加工、銷售和檢測進行監管;嚴格產品認證標準和規程,構建統一的產品認證平臺和溯源體系,實現產品的可追溯,規范處罰和退出機制。

          第三,科技部門和農業部門協調管理,多學科協同攻關?萍疾块T和農業部門要協調一致,促進多學科聯合協同攻關,推進大學及相關科研院所“中醫農業”的學科體系建設,加深“中醫農業”關鍵領域和作用機理研究,培養后備人才。加強產品研發,對接“中醫農業”全產業鏈和市場需求,開發出一系列實際效果顯著的“中醫農業”肥藥產品,并提升為國內外著名品牌。

          第四,結合農業部化學肥藥“雙減”措施,在全國開展“中醫農業”肥藥替代化學肥藥行動。大力發展林下種植中草藥,在不占用耕地的情況下大幅度增加中草藥供給量,按照特定配方制作“中醫農業”肥藥,以設施蔬菜、水果為主大面積推廣應用;突出區域重點,聚焦優勢產區,以縣為單元,抓好一批蔬菜水果生產大縣以及生產基地,試點先行,梯次推進;突出機制創新,以園區基地為依托,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核心,推動“中醫農業”肥藥替代化學肥藥行動向社會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第五,制定“中醫農業”發展的支持政策。加大對“中醫農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國家和地方充分發揮農業專項資金的作用,對“中醫農業”項目予以重點扶持,設立“中醫農業”肥藥購買補貼政策,對從事“中醫農業”生產的農戶和企業給予補貼,并鼓勵和扶持“中醫農業”肥藥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政府要積極對接養生保健的社會需求,培育“中醫農業”產業鏈,并在普遍關注的關鍵領域促進形成產業集群;注重科普、科教與科研進程的協調,形成一體化協同發展,提高“中醫農業”的社會認知,營造“中醫農業”的良好發展氛圍。

          第六,建立“中醫農業”國家試驗區,突出典型示范和引領帶動作用。以“強、優、精、特”為標準,以體現“中醫農業”建設的核心內容為重點,以能夠引領“中醫農業”的發展為方向,建立“中醫農業”國家試驗區,形成各類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目前,分布全國的 “中醫農業”試驗基地,利用中草藥肥藥、有機糞肥、有益微生物菌、海洋生物、礦物質中微量肥素替代化學肥藥,形成了能解決有機農業不能高產的高效生態模式,已在全國范圍內輻射帶動了一批農業企業,可上升為國家試驗區,以充分發揮其在高效生態農業方面的引領作用。

          第七,建立國際合作平臺,盡快建立國際中醫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聯盟。該聯盟的成立將有利于總結這些經驗,推動“中醫農業”更好、更穩、更快發展,擴大國內外專家和相關企業在該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促進“中醫農業”理論與技術不斷創新,探索一條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生產新途徑,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建設健康中國具有重要意義,為實施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農業走出去”及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國家“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作者:

          1.章力建 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際中醫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聯盟(籌)首席科學家

          2.王道龍 中國農科院資劃所原所長、國際中醫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聯盟(籌)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3.劉若帆鋤禾網創始人、國際中醫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聯盟(籌)執行秘書長

        農業走出去!商務部牽頭農業科技成果項目對接 農業走出去!商務部牽頭農業
          
          鋤禾網報道:會議間隙,企業與專家、企業與企業

        2017-12-16 16:25:46

        發展“中醫農業”,走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之路, 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做貢獻! 發展“中醫農業”,走有中國
          為貫徹落實&ldquo;十九大&rdquo;精神,大力發展中醫原理

        2017-12-16 15:04:07

        發展“中醫農業”,走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之路, 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做貢獻 發展“中醫農業”,走有中國
        章力建、王道龍、劉若帆
          為貫徹落實&ldquo;十九大&rdq

        2017-12-15 19:35:58

        丹王肥走進甘肅岷縣 丹王肥走進甘肅岷縣
          &ldquo;改革&middot;創新&middot;減肥&middot;增效&rdq

        2017-12-15 15:28:33

        扎根東北愛農一生 扎根東北愛農一生
             與會代表詳細了解楓丹百麗產品
          近日,楓丹百

        2017-12-15 15:27:21

        三寧化工成為工信部示范企業 三寧化工成為工信部示范企業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7年工業品牌培育示范企業

        2017-12-15 15:26:26

        99热久RE这里只有精品小草|国产精品zipaitoupai|欧美精品高清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