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id="rlops"><strong id="rlops"><xmp id="rlops"></xmp></strong></p>
    <p id="rlops"></p>
  • <tr id="rlops"></tr>

      1. 關鍵字:肥料  化肥
        種植大戶:你的現狀是“喜人”還是“愁人”?
        時間:2015-11-06 13:00:53   來源:《農資與市場》雜志社    作者:郭英民閱讀數:

            (注:本文很長,但詳實地說出了種植大戶的現狀,由《農資與市場》雜志社獨家原創,作者:郭英民,經授權轉載,其他平臺轉載請聯系農資與市場)

            痛并快樂著?種植大戶的身上到底經歷了什么?又面對著什么?

            事實擺在面前,農村土地集中、土地流轉的勢頭越來越猛。

            農業部調查表明,當前我國1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已突破50萬戶,經營的耕地面積達到8000萬畝。其中黑龍江省和黑龍江墾區的規模種糧戶合計超過了32萬戶,內蒙古自治區和吉林省的種糧大戶均超過5萬戶。

            形勢喜人,但現實也很愁人?聪旅娴膸讉數據,在我采訪過或簡單聊過的28個種植大戶里,19個后悔流轉土地,15個說賠了不少錢,8個說看不到希望,5個表達出來的意思是為了補貼,只有6個人說賺了一點錢。也許這18個種植大戶的調查,并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但這樣的結果還是讓人大吃一驚!

         

            一系列的“利好”都在告訴我們,土地流轉勢不可擋,種植大戶想不發財都不行。然而,現實就是這么殘酷無情,“賺錢的不多”不僅成為普遍的心聲,甚至不少人心里都產生了這樣的疑問:這條路可行嗎?

            面對這種疑問,當然可以肯定的告訴他們,這條路不僅可行且勢不可擋。因為這是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大趨勢使然。同時,種植大戶是一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在提高種植效益、穩定糧食生產中的作用肯定會日益顯著,這不容質疑。

            痛并快樂著?種植大戶的身上到底經歷了什么?面對著什么?

         

        上篇:種植大戶的夢想與執著

         

            夢想啟程

         

            “幾畝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老思想,過去被農民奉為理想的生活狀態。在這俗語背后所反映的,就是小農種養模式。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業機械的不斷發展,時至今日,小農種養模式已不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

         

            不可否認的是,時至今日,一家一戶的經營仍牢牢是農業耕作的基礎,然而種植大戶正在成為農業種植的中流砥柱。

         

            只種大田并不保險

         

            “種地還是得多種,你就種它三五畝地,要是趕上個歹年景,賺不到錢白費力氣不說,搞不好還得賠上一筆。”河南省長垣縣武邱鄉牛莊村農民牛志忠一邊侍弄著麥苗一邊說:“就算糧食行情不夠好,俺也能靠產量多賺錢。”

         

            今年46歲的牛志忠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近年來,他靠流轉土地,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種植,走上了種糧致富的康莊大道。然而就在三年前,牛志忠還僅僅是經營著自家的十多畝地?紤]到大部分農民對流轉土地存有疑慮,牛志忠以外出務工、空巢老人家庭為突破口,反復耐心地講政策、算細賬、做工作。最終,與58戶村民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涉及耕地230余畝。

         

            流轉到手的土地越來越多,牛志忠的種植面積也越來越大。正當所有人都羨慕他規;N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時,一場大風,讓牛志忠意識到了單一化種植的不足。“那天的風刮得太大了,俺種的玉米可倒了霉。有的整棵倒在地上,有的被風一吹兩段。那一陣風讓俺著實損失了不少。”對于那場天災,牛志忠至今記憶猶新。

         

            糧食的大規模種植誠然可以靠機械化和規;N植獲取利潤,但種植過于單一化,在面對天災之時,抵御風險的能力則會顯得不足?吹搅藛我换N植的不足,牛志忠隨即擴大了自己的種植范圍——80畝核桃、100畝土豆以及小麥、玉米多種作物齊上陣。除此之外,他還打起了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主意。“流轉的土地多了,種地則需要更多的農家肥。再加上那場大風造成的損失,俺就尋思著干脆自己把養殖也干起來。種、養結合,這樣不但可以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養殖產生的糞便又能成為上好的農家肥。”不管怎樣,牛志忠的夢想已經啟程。

         

            最不愁的是銷路?

         

            而像牛志忠這樣放飛自己大戶夢想的還有河南省滑縣城關鎮的種梨大戶時戰軍。

         

            站在自己近40畝的梨園旁,時戰軍不無自豪捧著剛剛摘下來足有3斤重的晚秋黃梨說:“別看今年的掛果沒有去年多,但今年梨的品質更好一些,收益肯定不差!”

         

            幾年前,時戰軍開始引種晚秋黃梨20畝,當年就有部分開花結果,且果實碩大令他驚喜。“最重的有4斤多,差不多每個都在2斤以上。”時戰軍說,去年他種的晚秋黃梨掛果非常多,每棵樹差不多都是60多個。今年臨掛果的時候當地來了一場冷空氣,影響了掛果數量,但也有20多個。“掛果少品質就會好一些,賣的價錢也會高一些。”時戰軍說,從去年開始,他的晚秋黃梨已經進入盛果期,他粗略估算了一下,每畝按8000斤收成、2元的市價算,去掉1200元的土地承包費以及4000元的農資投入和人工成本,今年的收益也很漂亮。

         

            時戰軍當場切開了幾個讓我們品嘗,梨的味道比他形容的更加讓人驚嘆。不僅果實個大,而且皮薄、核小、無渣、風味獨特。時戰軍說:“不是我為我們這個品種做廣告,它確實含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能抗零下5℃左右低溫,因此又叫雪梨。”

         

            由于在當地并不是時戰軍一個人在種這種梨,僅僅在時戰軍梨園的方園,就有上千畝和他一樣的晚秋黃梨,已經成了規;N植,這讓記者很擔心他的銷售情況,畢竟在經濟作物的種植上豐產不豐收的狀況比比皆是。

         

            “銷路根本不用愁,來拉梨的車隊都排很遠!”時戰軍,如果這個地方僅僅他一戶或幾戶種,肯定打不開銷路。“你想想,如果你這點梨裝不了幾車就拉完了,誰愿意來呀?再說了,種植面積小了影響力就小,也許人家根本就不知道你這有梨,怎么銷?”仔細想想,時戰軍的話不無道理,規模小了影響小,品牌打不出去,光指開著三輪車到處零售,累死人不說,存放都是問題。

         

            和時戰軍緊挨著的是同村的種植戶劉通,他種的規模并不大,只有五畝左右,但他在種植戶里可是最能說,也是最有經驗的幾位之一。說起種植晚秋黃梨,他掰著手指頭仔仔細細地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地租1200,用水用肥用藥2000,人工600,別的成本500,總的投入在3800元左右,可要是都和去年比的話,一畝地拋去成本的收益也在1萬元左右,我這五畝地一年就是5萬元的收益,平時我老婆一個人在這就夠了,還不耽誤我不忙的時候在城里給別人打個零工……”

         

            其實,無論是“種植大戶”“合作社”,還是新近提出的“家庭農場”,這三項農業經濟體中的任何一個,都離不開規;a。而農業規;a則會進一步帶動農業機械化、專業化、產業化、現代化的發展,甚至可以起到加速城鎮化的作用。

         

            現實殘酷

         

            在我采訪的28年種植大戶中,每一位都是懷揣夢想、興致勃勃地進入這個圈子的,甚至不少人在成為種植大戶之前都是富甲一方的當地“能人”。但如今,除了個別幾個運作特別好、“運氣”特別好的人之外,其它的人都是直搖頭。

         

            “不賠就挺好了!”“前幾年沒少賠,應撐過來了!”“真不想再種下去了,但有承包合同在那兒,也不能毀約呀!”說實在的,這樣樣悲觀的聲音在采訪過程中比比皆是。

         

            價格讓她們“抓狂”

         

            河南省長垣縣武邱鄉趙莊村的鮑金玲本來一家都在鄭州,前些年在鄭州做生意干的也不錯,老公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去年在她一番考察和“深思熟慮”后,她讓老公在老家承包了80畝地種玉米和小麥。其實,她一開始的計劃并不是不合理:“經濟作物不敢種,市場價格不好控制,人工成本也太高,種大田盡管賺的少一些,但價格穩定,風險不大。”

         

            但真的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秋收馬上就要到了,80畝玉米的長勢非常好,眼看豐收在望,可是今年的玉米價格卻和她開了一個國際玩笑:去年還1.1元一斤的玉米價格今年一下子跌到了0.8元一斤都沒人要。這下可把鮑金玲坑苦了,本來打算按畝賣給玉米收購商的80畝玉米今年無人問津,多少錢都沒有人愿意收。她只能自己找收割機從地里收獲棒子,又雇三輪車把棒子拉到存放點,這還不算完,她還要再雇人脫籽裝袋并再次存放起來。算下來每畝地成本又增加了150元不說,關鍵是未來的玉米價格是漲是跌她無從所知,只能干等。

         

            “本來挺省事還能穩賺一些的玉米,現在就因為價格一變動,都快讓我抓狂了!”鮑金玲說,她說啥都不想再種了,一家人累的要死要活的,還往里搭錢,圖啥?萬幸的是,她是從一個朋友手里轉包過來的地,不想種了可以馬上還給人家。

         

            還是價格,讓她腸子悔青

         

            與鮑金玲有同樣想法的還有一位,就是陜西省楊凌區的葡萄種植大戶劉欣平。

         

            因為楊凌是葡萄重要產區,劉欣平前幾年看到大家種葡萄都掙了錢,說啥也逼著丈夫承包了80畝地,一簽合同就是20年。技術,沒有問題,楊凌這個地方不缺種植葡萄的技術員;資金,沒有問題,她們貸款100多萬全都投進去了;品種,也沒有問題,楊凌的品種要啥有啥。

         

            今年到了掛果的時候,劉欣平家的葡萄掛果還特別多,豐產不在話下。但還沒等她家葡萄上市的時候,葡萄價格便大幅下滑,最低時甚至到了兩元一斤都沒人拉的地步。這一下,劉欣平全家人都傻眼了,本來預計今年能收回100多萬元的葡萄連50萬都沒收回來。

         

            “感覺天都快塌了,這兩三年為了這葡萄全家人都快沒日沒夜了,沒想到會是這樣……”劉欣平說,她現在都快后悔死了,但沒有辦法,還得硬撐著,合同在那放著。她現在只能把希望抱在明年:“如果明年價格還是這樣,我一定會撐不住。”又是價格的問題,讓一位躊躇滿志的種植大姐失去了信心。

         

            從今后的發展看,農產品價格低或許成為一種新常態。有專家表示,國際農產品價格下降、進口量增加,國內糧食庫存壓力增大,將直接導致國內農產品價格提高的空間收窄,國內農產品生產進一步面臨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比較效益下降。

         

            有的人可能會說,農產品價格下跌,對成本高、收益低的種植小戶影響最大,估計不少種植小戶會退出市場。隨著土地流轉速度加快,今后種植會越來越集中到種植大戶。真的是這樣嗎?難得價格的下滑不會打擊那些種植大戶或即將成為大戶的信心嗎?

         

            依然執著

         

            盡管鮑女士和劉女士的情況值得同情,但我們不能否認的事,種植大戶的出現,正在逐漸改變我國農業經營散小弱差的狀況,成為與我國農業相適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在采訪的過程中,盡管我們了解到了許許多土地流轉、行業發展中許許多多的弊病,但我們也同樣被一些“新農人”的執著精神打動。不管這個產業今后如何發展,但相對于傳統的種植方式來說,這些可愛的“新農人”正在引領著先進的發展潮流,這當然不容置疑。

         

            “退堂鼓”連續打了10

         

            在采訪河南省溫縣山藥種植大戶趙國軍的時候,他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每年去和農戶談土地承包合同的時候,我都告訴自己,明年一定不會再種山藥了,包個地太難了。但這句話我說了10幾年,山藥也種了10幾年,一年也沒斷過……”趙國軍說,他自己都想不到會一直種到現在。如果按趙國軍的說法,種植山藥和種植別的經濟作物完全是兩個概念。“別的作物一包地就10幾年或20幾年,山藥因為絕不能重茬,只能種一年,8——10年后這塊地才能再種山藥,土地流轉的難度可想而知。所以,當年的山藥只要一出土上市,趙國軍就得馬不停蹄地尋找下一塊適合種山藥的地塊兒。

         

            看似簡單的找地塊,在溫縣卻絕對不簡單。因為眾所周知的是,溫縣“鐵棍山藥”名揚國內外,這里是山藥的主產區,這里的適合種植山藥的地70%都已經種過山藥,而要想在這里找出一塊10年之內沒有種過山藥的土地,談何容易?

         

        而一旦趙國軍確認了哪塊地沒有種山藥以后,他便會使出渾身解數找村長、挨家挨戶找農戶反復做工作。“這個工作每年都會耗費我大量時間,因為看種的那一塊地并不是一戶的,而是10幾戶甚至幾十戶的地,里面只要有一家農戶不同意,這塊地就種不了山藥,真是愁人!”趙國軍說,每年光做這個工作,就得費耗費他一個多月的時間。

         

        所幸的是,今年,趙國軍的30畝山藥長勢喜人,也是豐收在望。接受完記者的采訪后,趙國軍帶領人親自挖了幾棵山藥,又直又粗的山藥讓趙國軍把承包土地時的牢騷忘得一干二凈。“如果按現在的價格,我一畝地5000元的凈收入應該不在話下!”趙國軍的執著之情剎那間溢于言表。

         

            靠山就得“吃山”

         

            2009年,部隊轉業的張子慶沒有到工作條件較好的單位去報道,而是選擇自主創業。張子慶的家鄉在山東沂蒙山區,他之所以選擇自主創業,就是因為他要帶領鄉親們一起種地,共同發家致富!

         

            “靠山當然得吃山,但這個山一定得吃出寶貝來。”2009年,張子慶一手創辦了費縣文江核桃研究所,并擔任所長。2010年,他又成立了費縣文江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尋找優良核桃品種,帶領鄉親們一起奔小康。

         

            張子慶首先遇到的最大的難題就是鄉親們對他新引進的核桃苗不“感冒”,“我的苗子當年栽種,當年掛果,第四年就開始收益。而普通的苗子第7年才開始見收益,但成本較低。老百姓還是保守思想,寧愿少花錢,也不舍得多花錢買好苗子。”

         

            在當時,農民還沒有“科技致富”的意識,這讓想大干一場的張子慶多少受到了一點打擊。但是部隊8年的生活磨練了他永不服輸的韌性,他想到要改變農民的舊思想,就要身體力行,自己先帶頭種植,讓大家伙看到新品種帶來的新收益!有數據顯示,如果2020年我國的人均核桃消費量達到1千克的水平,按14億人中計算,我國的核桃需求量2020年可達140萬噸。由此可見,核桃產銷的國內市場是很大。張子慶也正是看中這其中的商機,開始摸索著種植核桃。

         

            時至今日,文江核桃研究所在馬莊鎮西南峪村建成核桃標準示范園650畝,栽植優質核桃苗木21450株,為推動費縣“中國核桃之鄉”的品牌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而在今年816日費縣馬莊鎮首屆核桃節上,張子慶所帶領的費縣文江核桃研究所的“希爾”核桃以其過硬的綜合品質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

         

        中篇:種植大戶的訴求與心聲

         

            想了解一個人最真實的想法,最好的辦法就是接近他。

         

            采訪完這些種植大戶后,記者體會最深的是,他們想傾訴但似乎又無處表達。種植大戶說的話,也許很通俗,但卻很接地氣,因為沒有人比他們能更深地體會到種植帶給他們的歡樂與痛苦。做為一個媒體,也許我們能做到的只是傾聽,但如果有幸能把這種真實的聲音傳達到相關部門和決策者的耳朵里,能引起他們的關注和支持,足矣!

         

            “誰能把我們冬棗的品牌打出去!”

         

            姓名  尚耀榮  陜西省大荔縣,年齡41歲,種植30畝冬棗、年收入40萬元

         

            今年大荔縣全縣紅棗面積已經突破60萬畝,現在建成以中部洛灌區和黃河灘區為主體的冬棗基地20萬畝,綠色認證11萬畝,年產8萬噸,產值3.5億元,棗業現在已成為拉動大荔縣域經濟增長的強勁板塊,成為富民強縣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

         

            據了解,大荔冬棗產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從縣域農村經濟發展要求和產業發展的深層次看,還存在一些制約產業提質增效的瓶頸問題,一是鮮食冬棗品種還比較單一,品種結構還需豐富和優化,生長結果習性和商品性狀更優的短枝冬棗發展面積較;二是設施冬棗標準化生產技術有待進一步規范和提升。部分棗農使用化肥、農藥超標,果品質量安全方面潛伏一些隱患,距離實現冬棗的綠色有機生產還有一定的距離;三是科技服務資源有待進一步整合和統籌。種苗培育、技術示范、農民培訓、無公害農資供應、采后商品化處理等諸環節鏈接不夠緊密,難以形成合力;四是農民科技素質有待提高;五是產業鏈還需進一步延伸,產業化開發進程還需進一步加快。

         

            “最重要的是,我們大荔冬棗的品牌知名度還不算高,懇請有關部門趕緊想辦法擴大我們大荔冬棗的品牌知名度,把我們的品牌打出去,有了名氣,我們心里就有了底氣!”

         

            “玉米價格真就沒人管了嗎?”

         

            鮑金玲  河南省長垣縣  年齡38  種植80畝玉米

         

            “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咱們國家的玉米價格到底還有人管沒有?“玉米價格下降得那么厲害,現在老百姓都捂著不出手,政府到底是想要達到什么目的呢?”

         

            鮑金玲也許并不知道,玉米在我國是主糧之一,種植面積最大,范圍最廣,但是現在實行玉米目標價格補貼后,由于多年來慣性依靠政策保護,不管是農民還是企業,風險意識不強,抗風險能力較弱,市場首先迎來的是玉米價格的大幅下跌,農戶的收入受損,種糧積極性受挫,進而會嚴重影響中國糧食安全。

         

            “希望成為現代農業發展典范!”

         

            凌繼河   安義縣鼎湖鎮  年齡50  年收入:200萬元

         

        今年1月初,安義縣鼎湖鎮西路村種糧大戶凌繼河向農民發放140萬元年終獎的新聞轟動了全國。承包1.5萬畝農田,產糧1.2萬噸,這是他去年交出的成績單。凌繼河專門聘請了100多個“職業農民”幫他打理農田,每個農民每月能領到3000元左右的工資,到年底還有年終獎。

         

        凌繼河種糧的獨到之處體現在其經營管理方式上。他將以往經商的經驗運用到種田管理,將1.5萬畝田分成若干個區域,每個區域由一名生產隊長帶著“職業農民”管理,各個區域相互競爭,實行績效考核。除了管理方式新鮮,凌繼河還引入了規;、機械化和現代化種植,他承包的農田,測土配方因地制宜,啥時施肥、啥時噴藥都有一套規范流程。

         

            凌繼河說: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公司成為現代農業發展典范,把更多的農田整合到一起,走規;、機械化、現代化的農業之路。”

         

            “盼望添置一批新農機!”

         

            劉長保  男南昌縣蔣巷鎮  年齡49  年收入:195.9萬元

         

        劉長保穿著隨意,皮膚黝黑,身為種糧大戶的他說自己其實還是一名莊稼漢。他是高中畢業的農民,現在的身份是科技示范戶。2007年,他開始承包別人的地種水稻,種植規模從一開始的200畝到300畝,再到500畝,直至現在的3000多畝。因為選用了優質、高產、抗菌能力強的雜交品種,雙季稻產量達3000多噸,種糧純收入高達195.9萬元。去年,劉長保被國家農業部表彰為“全國種糧大戶”,拿了10多萬元的獎金,成為南昌縣第二個全國種糧大戶。

         

            “我希望提高種地的機械化水平,今年想添置3臺收割機、2臺中型拖拉機。”一臺機器就是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雖然收入高,但要提前給農戶租金,他手里流動資金不足,希望政府能多給種糧大戶一些扶持政策。劉長保說,國產的收割機他買了幾臺,但還想買一臺更好用的“久保田”牌進口收割機,要是進口收割機也能有購機補貼就好了。

         

            “愿農民都學會科學種田”

         

            胡廣輝   年齡50 進賢縣三里鄉 年收入:200萬元

         

            犁地、育秧、插秧、收割都有不同的農機幫忙,承包1.2萬畝農田種水稻、擁有156臺農機的進賢縣三里鄉光輝村村民胡廣輝,四次獲得全國種糧大戶和全國種糧大戶“十大標兵”榮譽稱號。“我既是種糧大戶,又是農機大戶。”

         

            隨著種植面積擴大至萬畝以上,胡廣輝的年收入都穩定在200萬元左右。“現在對我來說賺錢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好的經驗和做法與更多的農民分享。”胡廣輝說,農機有利于擴大規模,但保證產量還是得靠人腦,因為育秧、施肥、防病蟲害都講究科學方法,種田技術含量很高,只有掌握了科學的種植方法,才能獲得豐收。他現在最大的心愿是,農民都能學會科學種田,每一塊田都能實現豐產高產。

         

         

        下篇:種植大戶的困局與破局

         

            直面困局

         

            困局一:土地哪里來?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這話對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而言似乎更貼切。“沒有地,哪來的大戶呢?”湖北棗陽市吳店鎮種植大戶齊立福對土地的理解很深切。

         

            齊立福是當地有名的種植大戶,種了近500畝地。幾年前,村子附近有一塊坡地一直荒著,恰逢上面鼓勵開發“四荒地”,齊立福帶著兒子干了一個冬天,荒地變成了耕地,F在,他成了當地糧食加工企業“巴結”的對象,因為他種的全是優質稻。

         

            同樣是開墾荒地的還有湖北監利縣新溝鎮新紅村的趙又平。趙又平地更多,600多畝。不過,趙又平的荒地不是自己開墾的,而是村集體當年開墾出來的湖田,由于低產、水澇,沒人敢種,趙又平膽大,加上租金相對便宜,就全租下來。一來二去,漸漸發了,附近的人都叫他“趙老板”。“其實,啥老板啦,不就是種了幾百畝地。”言談中露出自信。

         

            通過整理荒地而來的種植大戶們,比其他大戶在租金上的壓力相對減輕了許多,也不會遇到一些地方有的出租戶要求增加租金的麻煩。不過,更為普遍的種植大戶還是依靠土地流轉,因為沒有那么多的“四荒地”整理。

         

            種植大戶是為了進行規;洜I,在一定條件下由農戶跨區、跨村、跨屯轉入土地逐漸形成的。根據農業部的調查,從劃分標準來看,在北方地區一般將擁有100畝以上耕地的農戶統計為種糧大戶,南方則以30畝為標準。從土地組成來看,北方地區的種糧大戶中,有53.72%的土地來自自家承包地,25.8%來自土地短期流轉,10.83%來自長期租賃,1.45%來自拍賣。南方的種糧大戶中,有22.71%的土地來自自家承包地,54.38%是短期流轉,14.24%是長期租賃,1.06%是拍賣。

         

            困局二:如何種好地?

         

        因為規模種地、專業種地,種植大戶與散戶之間形成明顯差異。這種差異首先不是能力上的差異,而是心理上的不同。安徽天長市的種植大戶華福昌直截了當地告訴記者,地里種什么散戶們可能不怎么關心、怎么種小戶也不會太在意,因為地少,影響不大。“今年我們的冬小麥都出苗了,有的散戶水稻還沒有收上來呢。”他舉了例子。

         

        種植大戶們就不一樣了,“輸不起。”華福昌用了3個字。這種輸不起,逼迫大戶們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因為是湖田,易澇易旱,他得雇人把田埂加高,把農電網線從村里架到湖田來便于排灌,通過“村村通”工程把機耕道硬化。這些事全做好了,湖田才基本旱澇保收,收益得以逐年提高。

         

        大戶們也成為推廣機械化、信息化耕作的主力軍。“沒有機械化,也成不了大戶。”華福昌說,這些年他陸陸續續購置了包括聯合收割機在內的大大小小50臺農機具,從整地耕地、插秧除草,到施肥打藥、收割烘干,基本全程機械化,過去幾百人干的活現在幾十個人解決。

         

        在種植環節,大戶們對良種良法更是情有獨鐘。一些農技推廣員說,他們推廣良種良法首先找的就是種植大戶,甚至都不需要找,大戶們會主動聯系他們,許多種植大戶就是農技聯系點。因為規模大了,種植大戶們更注重標準化種植和產品品質安全。在許多農區,種植大戶都是龍頭企業的“鐵桿”或盟友,龍頭企業需要標準化種植,種植大戶往往是他們的首選,而大戶們因為標準化種植,產品品質和銷售都有了保障,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利益鏈條。江西省農業廳專家說,有了這根鏈條,種植大戶們常常成為專業合作組織的牽頭人或“領頭羊”。

         

        種植大戶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一些種植大戶還充分挖掘和利用農機的作業能力為周邊農戶提供服務,不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還提高了當地農業機械化水平。種植大戶普遍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機械深松深翻、種子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種等重要農業技術,促進了農業科技進步,有的大戶還與當地農業院校、科研與技術推廣單位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

         

            困局三:效益有多大?

         

        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的成長壯大,帶來了明顯的綜合效益。租種了1000畝地的郭文行是山東膠州市李哥莊鎮人,在2011年“全國糧食生產表彰獎勵大會”上獲得過國務院獎勵。他給記者算了一筆收益賬:小麥玉米輪作,一年兩茬,每畝700元左右的租地費,加上種子、化肥、人工等成本,去年凈收入約60萬元。

         

        規模種植出效益。從各地來看,種植大戶的年收益從十幾萬元到幾十萬元較為普遍,規模更大的年收入在百萬元以上。種植大戶也給流轉戶帶來了穩定收益。一些散戶種地有一搭沒一搭,收多收少無所謂,但流轉出去后收益可以固定。湖南南縣浪拔湖鎮農民周成喜說,家里無人種地,幾畝地荒了太可惜,虧得有大戶接手,解了難題。在河南焦作,有的種植大戶告訴記者,現在想擴大種植面積,可是租不到地。有的種植戶說,租到的地東一塊西一塊,不能連片,影響耕作。

         

        種植大戶的效應很明顯,種植大戶的“煩惱”也很突出。對此,有的地方通過“土地入股”等方式,既解決了散戶的后顧之憂,也推動了規;洜I。據國土資源部介紹,目前全國農村集體土地確權頒證覆蓋率已經達到86%。這無疑為更多散小經營的農民將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

         

            此外,像種植成本上升、流轉土地難、政府對種植大戶的資金扶持很少、種植大戶貸款難等等都在困擾著種植大戶的發展。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了農村環境惡化、自然天氣惡劣、缺人手、沒資金、沒技術,加上由于知識有限、自身綜合素質不高等種種局限,他們缺少對稱的市場信息,缺少固定的產品銷路,更缺少準確的市場判斷能力。

         

            種植大戶破局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葉貞琴:

         

            “必須培育一批新型種植大戶”

         

            種糧大戶與糧食生產合作社種了全國1/10多的地,產出了1/5多的糧食,已經成為重要的糧食生產主體。”目前,各級政府對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合作社的發展非常重視。在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快速推進過程中,我國糧食生產出現兼業化、副業化趨勢,必須在穩定傳統種糧隊伍的基礎上,培育一批新型種糧大戶,扶持一種專業合作社,建立一支專業化服務隊伍,發展具有中國特色、適度規模經營的糧食生產新模式。

         

            由此,我國將完善農業信貸政策,把種糧大戶、糧食生產合作社作為優先支持對象,對不同規模的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合作社提供不同額度的信貸支持。設立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合作社專項保險,合理設定保費,財政給予適當補貼,提高保險額度,積極受理災后理賠。

         

            中國農業部課題組

         

            “引導土地流轉長期化、規范化”

         

            農村土地流轉總體上表現出流轉速度加快、流轉類型多樣、流轉主體多元化、以短期流轉為主、由市場決定價格、租金支付方式多樣等特點,流轉土地表現為種植大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集體統一經營、股份合作經營等形式,并表現出流轉組織化水平提高、仍以種糧為主、農民權益得到有效保護、政府鼓勵等新趨勢,土地流轉優化了農村資源配置、促進了現代農業建設、提升了農業產業素質、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在推進土地規范流轉方面應切實落實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政策,引導流轉行為長期化、規范化,正確引導工商資本參與流轉,強化對規模經營以及糧食生產的政策扶持,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政府部門對土地流轉的服務與管理。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

         

            “應賦予新型農業主體平等地市場地位”

         

            純農戶比重下降,非農戶和兼業農戶比重上升。小規模經營農業對家庭的經濟貢獻日趨弱化,制約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在農業價值鏈中的地位日趨邊緣化。

         

            改革開放以來,除了傳統的小農經濟之外,中國農戶家庭經營一直處在不斷分化之中,各種新型經營主體也不斷產生和發展。張紅宇建議,必須把是否具備市場自立性作為檢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非得失的重要標準,國家通過完善政策法規等手段賦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平等市場主體地位。

         

            新型農業的發展應該遵守幾個規則。一是符合農業內部不同產業的基本特征。二是有利于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三是有助于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四是體現出保護農民利益的規定性。

         

            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需重點考慮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重大問題。一是以具備市場自立性作為檢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標準。二是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方向的引導和規制。三是引導不同類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建立良性互動關系。四是采取普惠性與特惠性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

         

         

            《農資與市場》雜志社總編輯馮衛東

         

            “種植大戶怎樣才能賺錢?”

         

            以大田作物為例,我們先看成本,小戶成本=農藥+種子+化肥+農機=四項費用。大戶成本=農藥+種子+化肥+農機+雇工+土地流轉費+管理人員費用+農機技術人員費用=八項費用

         

            而經過長時間的調查后發現,50-300畝的小大戶能夠賺錢,賺錢原因——勞動力以家庭成員為主。如果從利潤空間上看,現在只有300-400/畝的利潤空間——如果能擴大到500-600/畝,大戶抗風險能力就比較強,那么怎樣才能把利潤空間擴大到500-600/畝?除了科學種植、田間管理、辛苦工作等內因以外,還要向外努力。

         

            第一環節就是向上游擴大空間:1種子化肥農藥環節——精選種子、化肥,一旦選定,不再輕易換。盡可能不賒銷——賒銷等于放高利貸——不要受小恩小惠誘惑。再有就是形成大戶聯盟,集中采購。

         

            第二環節就是農機合作。第一個思路是自己配套,不劃算;二是合作社,相互配套,因為相互配套,收費較低;第二個思路是集中雇傭農機,提高效率。

         

            第三個環節是糧食收購如果大戶與小戶,都是把糧食賣給二道販子、三道販子,體現不出大戶的價值。種植大戶要做的是聯合多個大戶,直供廠家——面粉廠、飼料廠、食品廠等;大面積訂單農業——比如特種面粉;大戶賺二道販子——不僅賣糧食,還收購糧食。

         

            第四環節就是品牌農業,直供城鎮居民。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龍文軍

         

            “國家應該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加大基礎設施改造力度。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施路、田、水、溝、林綜合改造,切實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滿足農業機械化耕作的要求,提高農機化配套程度。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出臺土地流轉優惠政策,組建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合理商定土地承租價格,延長承租時間,為種糧大戶創造一個長期、穩定的經營環境。

         

            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增設種糧大戶專項貸款基金,推行農民土地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同時可考慮成立農業擔保公司,專門對種糧大戶以及農產品加工大戶提供擔保貸款,解決種糧大戶的資金短缺問題。

         

            完善糧食生產合作組織。加快發展糧食生產合作社,提高生產要素、技術、信息、銷售上的互助合作。把種糧大戶組織起來,發展成為生產和經營的利益共同體,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種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增強種糧大戶對農資價格、雇工開支和土地租金上漲的承受能力。

         

            加強農民培訓和農技推廣。結合高校的“科技下鄉”活動,定期組織種糧大戶參加培訓,推廣農業科技,提高種糧大戶的農業科學文化水平。建立高水平的農戶對接服務隊伍,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結語:

         

            必須承認,“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放之四海皆真理。

         

            這篇文章筆者采訪過的這28個種植大戶,正是他們的坦誠與樸實讓我掌握了關于種植大戶最接“地氣”的一手 資料,也讓我從始至終都在懷著一種學習的心態與他們說“掏心窩子”的話。

         

            就像我在采訪開始前說的那句話一樣,“我們一定要真誠溝通”,我和他們確實做到了讓事實說話,這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比我更想找到一個能讓他們真誠“傾訴”的平臺,好一吐為快。感謝這些“新農 人”,感謝你們成就了這個專題。

         

            我承認,這28個“新農人”并不能完全代表種植大戶這個越來越巨大的群體,我也不可能在專題里對他 們逐一進行呈現。但我想說的是,我有幸翻閱了他們的夢想,也理解了他們對那一方土地的執著,如此 足矣!

        作者:郭英民

        來源:《農資與市場》雜志社

        濰坊諸城驚現“地瓜王”重達22.8斤! 濰坊諸城驚現“地瓜王”重達
          濰坊諸城被譽為&ldquo;舜帝之都&rdquo;,是舜文化的發祥

        2017-11-16 09:26:48

        2017年11月16日:國內尿素價格市場行情日報 2017年11月16日:國內尿素價
          2017年11月16日:國內尿素價格市場行情日報,今日國內尿

        2017-11-16 08:51:18

        2017年11月16日:國內磷酸一銨價格市場行情日報 2017年11月16日:國內磷酸一
          2017年11月16日:國內磷酸一銨價格市場行情日報,磷酸一

        2017-11-16 08:50:35

        2017年11月16日:國內磷酸二銨價格市場行情日報 2017年11月16日:國內磷酸二
          2017年11月16日:國內磷酸二銨價格市場行情日報,二銨企

        2017-11-16 08:49:43

        2017年11月16日:國內氯化鉀價格市場行情日報 2017年11月16日:國內氯化鉀
          2017年11月16日:國內氯化鉀價格市場行情日報,國內氯化

        2017-11-16 08:48:51

        2017年11月16日:國內硫酸鉀價格市場行情日報 2017年11月16日:國內硫酸鉀
          2017年11月16日:國內硫酸鉀價格市場行情日報,國內硫酸

        2017-11-16 08:48:01

        99热久RE这里只有精品小草|国产精品zipaitoupai|欧美精品高清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